|
汉科半岛问题
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我看了一篇名为《战时苏联外交中的芬兰问题1939~1944》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指出汉科半岛是芬兰政府的底线,这激起了我的好奇,为什么芬兰政府会如此在意汉科半岛,而苏联政府又如此强烈的要求汉科半岛却放弃了奥兰群岛,上篇文章提到,汉科半岛和奥兰群岛在控制芬兰湾制海权方面的作用不会相差太多,况且苏联此时已经获得了塔林作为海军基地,塔林与汉科可以说是隔海相望,如果苏联政府真的是为了控制芬兰湾制海权(就红海军那实力,就算把芬兰湾沿岸海军基地都给他,还得被堵死在芬兰湾(暴论)),那么目的显然已经达到了大半,可以说如果真是想改善列宁格勒的防御态势,那么如此刺激芬兰政府的必要性显然不大,当然,如果想要较真,那也可以说要求租借汉科半岛是为了完全控制芬兰湾,在波罗的海方向确保列宁格勒的绝对安全,(绝对防御圈(错乱)这种解释固然说得通,但没办法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苏联在继续战争之后放弃了汉科而选择租借离赫尔辛基更近的波卡拉(porkkala)作为新的军事基地,换句话说,这是一种纯军事因素的考量。此外,就我所看到的资料,苏联政府过去两年与芬兰政府的接触中,始终没有提到汉科半岛,那么,苏联政府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如果芬兰接受了租借汉科半岛的条件,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换句话说,苏联政府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办法直接回答,不过我们可以从冬季战争之后的苏芬关系中寻找答案,毕竟,冬季战争之后苏联从芬兰那里租借走了汉科半岛,所以从此时苏联对于汉科半岛的食用方法中我们可以找到苏联坚持要求租借汉科半岛的真实目的。
汉科、塔林、波卡拉三者的位置
首先,从冬季战争后发生的各种政治事件来看,1940年6月27日,苏联在没有任何条约为基础的前提下要求并在9月9日获得了在芬兰南部的铁路上从苏联边界到汉科的铁路的使用权,到了12月芬兰总统选举前夕,苏联更是公然干涉芬兰内政,莫洛托夫告诉巴锡基维,如果芬兰人选择唐纳、基维梅基、曼纳海姆或者斯文胡伍德(Pehr Evind Svinhufvud af Qvalstad)为总统,那么莫斯科将视此为芬兰不想遵守和约的表现。
斯文胡伍德是芬兰独立运动的领袖之一,在内战开始后,他力主向德国和瑞典求援,要说亲德,曼纳海姆可比不上他,可某些人还是只会攻击曼纳海姆,大概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斯文胡伍德吧(笑)
决定性的证据出现在1940年12月13日,这天,莫洛托夫访问柏林幷与希特勒进行会谈,在会谈中,莫洛托夫对希特勒“插手”芬兰事务表示不满,对此,希特勒回答道德国队芬兰的木材和佩特萨莫地区的镍矿有兴趣,而当希特勒问到芬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时,莫洛托夫直接回答道他设想应该会和发生在波罗的海三国和比萨拉比亚的情景一样!(该档案是米军在德国外交部找到的,在1948年出版的Nazi-Soviet relations 1939-1941. Documents from the Archives of The German Foreign Office一书中披露了这些文件)
其次,从军事的角度看,冬季战争结束之后,苏军在汉科这个弹丸之地塞了3w人,其中有2w5k人是军队,其余为平民,主力部队是新组建的步兵第8旅,隶属于第24步兵师,包含第270和335两个步兵团,每个团2k700人,第343炮兵团,拥有36门火炮,第287独立坦克营,拥有包括33辆T-26在内的44辆坦克,以及第204防空炮兵师,装备有76mm大口径防空炮,两个铁路炮兵连,包括3门TM-3-12型305mm铁道炮和4门TM-1-180型180mm铁道炮,以及10个海岸炮兵连,以及工兵营,通讯营,建设营等部队。对于芬兰来说,这足以算作一支强大的部队,更何况,当初德国的波罗的海师就是在汉科半岛登陆然后北上直取赫尔辛基的!可以说,苏联在汉科半岛的这支驻军,就是对于芬兰进行政治上的要求最有力的军事后盾,更何况,苏军确实有计划从汉科半岛出击,东西两路夹击芬兰的计划,芬兰历史学家Ohto Manninen在其著作The Soviet Plans for the North Western Theatre of Operations in 1939-1944中详细讨论了该计划,
TM-3-12型305mm铁道炮
TM-1-180型180mm铁道炮
所以,结论就是,苏联在冬季战争结束之后,并没有放弃吞并芬兰的打算,汉科半岛是这一战略的重要一部分,为吞并芬兰提供军事后盾。
回到刚才的问题,如果芬兰最初同意了苏联的条件,冬季战争没有爆发,苏军进驻汉科半岛,结局会是什么样的呢?从真实历史中苏联的种种行为来看,这个问题就不难回答了~
六.作为总结的话
战后,巴锡基维曾经公开批评战前芬兰的外交政策缺乏现实性以及对大国政策的理解,这样的指责固然有其道理,比如对于缓解苏联怀疑芬兰的亲德倾向的不成功的解释;对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尤其是瑞典,抱有过高的期望,在芬兰代表团在莫斯科与苏联人唇枪舌剑之时,唐纳曾经写信给他的老朋友,瑞典总理汉森寻求帮助,对此,汉森如此回复:“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当然想做得更多,但是我还有着一个对于和平十分自私的国家要处理。” 瑞典人有如此态度的原因,在上文也讨论过了,瑞典时刻要提防着德国的威胁,对于芬兰遭受到的来自苏联的威胁实在是无能为力。
但不管怎么说,芬兰还是在历史的行程加上自我的奋斗下,保住了自身的独立,并且在冷战中起到了东西方桥梁的作用,战后芬兰的外交政策,也更具灵活性,最后,还是用曼纳海姆元帅在1944年继续战争结束后,于1944年9月22日签发了第132号作战公报来结尾吧: “那场三年前就该结束的战争,那场让我们无数将士献出生命的战争,在1944年9月19日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当我们经历了各种痛楚之后,我们看到与睦邻国家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是未来和平生活的基石。” 最后,感谢在写作本文还有其它文章时我的朋友们对我的支持,包括但不限于:
@HSwMS 雪之下雪乃 @Skyworld 两位给了我关于德芬关系部分的灵感
@装甲时雨厨 向我介绍了一位同样爱好冬季战争的台湾朋友,他不仅给我提供了德国与芬兰军事合作的相关信息,并且这篇文章的结论就是在和他的讨论中不断成形的。
以及 @Taro @波粒联邦 @Erzherzog @室内降雪机 @勒斯莱克莱斯勒 @愛城華戀 @牧濑红莉栖 @A Prata @爱斯基摩人 @苟万 @沉睡的哲哥 @Mefls ……
谢谢你们,四个月以后见~
主要参考资料:
(美)约翰·亨·伍里宁 著, 武. 译., 1973. 《芬兰史》. 第1版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英)大卫·科尔比 著, 纪. 译., 2013. 《芬兰史》. 第1版 北京市: 商务印书馆.
Olli Vehviläinen Translated by Gerard McAlester, 2002. Finland in the Second World War.:Palgrave.
Paananen, E. E. a. L., 1992. The Winter War: The Soviet Attack on Finland, 1939-1940.:Stackpole Books.
沈志华总主编,沈志华分卷主编, 2002.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2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周明, 2009. 《碧海群狼 二战德国U艇全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王中裴, 2008. 《战时苏联外交中的芬兰问题 1939~1944》.
Anon., 2017. 淺談獨立後至二戰時期的芬蘭海軍(1918-1945). [联机]
Available at: https://www.facebook.com/ww2finlandresearch/posts/1859302180952831
Anon., 2018. 第一、唯一、僅一的「水貂」:維斯科號潛艇(Vesikko). [联机]
Available at: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8%8A%AC%E8%98%AD%E8%BF%91%E4%BB%A3%E5%8F%B2%E5%AD%B8%E6%9C%83/%E7%AC%AC%E4%B8%80%E5%94%AF%E4%B8%80%E5%83%85%E4%B8%80%E7%9A%84%E6%B0%B4%E8%B2%82%E7%B6%AD%E6%96%AF%E7%A7%91%E8%99%9F%E6%BD%9B%E8%89%87vesikko/2014023555480692/
【VR兔-国内最大的VR/AR资源平台 | http://www.vr2.tv】 |
|